再不写下来,就会把这本书给忘了。在云南短短的一个星期,有空闲到别人的书架,随手拿了荆方的《我是60后(1968 - 1978)》静静的坐着,在一小时内迅速翻完。心想一定要买这本书。可惜没时间走进昆明的可爱小书店里买一本。与其到北京买,不如回到酒店,立刻上网订购,回家腾出时间仔细阅读。荆方有个续集为《青春期 - 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的青春期》。也买下了。
除了短篇文字,也用了水彩画画出了每一段记忆中的人与物。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写书方式。每一个记忆就是一个故事。短短的几行字,简洁地写出了荆方在60年代长大的经历,当时的喜怒哀乐,巧妙的展现了生活社会环境与时事。
当然,在故事的欢笑之间,有那么一丝的政治风云。这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,是所谓没有理想的年代,社会价值观一致的国家。显然,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写作能力并没有被埋没。她成长的回忆,也成了写作的动力。
泥里面有棵葱
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,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。但是,对于当时的普通的老百姓来说,除了从有线小广播和收音机里频繁地听到“尼克松”这个抽象而陌生的名字外,平静的生活没有被搅起任何波澜。
尼克松访华时正是冬天,奶奶家堂屋的墙角里,用泥土埋着的一簇过冬用的大葱。当时已经被收音机和小广播耳濡目染的我,有一天看着墙角的葱,突然醍醐灌顶!我手指大葱郑重的地告诉奶奶:“尼克松就是泥里面有棵葱!” 我的话一出口,立刻在家人中引起一阵爆笑。我丰富的,无厘头的联想,使“尼克松”这遥远的名字生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